一、活动背景
为扎实推进“法育青蓝”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宣传教育系列,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法治素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自2017年以来,慈溪市司法局联合市教育局、团慈溪市委、慈溪市关工委共同开展“七彩法治梦”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二、创新做法
(一)主题多元广覆盖
“七彩法治梦”由“演、书、画、文、读、拍、学”等七项活动为载体,每年围绕一个青少年主题开展七项活动,近九年来围绕“预防校园欺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主题,开展征文、绘画、剪纸、书法、短视频、书签、版画、摄影、手抄报、网上答题等各种活动,每次活动收到作品逾万件,参与青少年人次已达近20万人次,项目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部门联动织密网
该活动由市司法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关工委等部门主办,此外还联动各辖区各市级部门开展法治宣传,如2024年的微短剧项目从线上海选到线下决赛,得到了教育局、市妇联、公安等多部门的协同帮助;2022年的“寻找慈小法”社会实践活动,将线下各法治文化阵地、“双普”教育基地等串联起来,走进税法展厅、水利展厅、资规展厅等各类“双普”基地,青少年在知晓宪法、民法典以及青少年“两法”的同时,对其他领域的法律法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延展了青少年的法治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
(三)非遗融媒双驱动
项目活动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既有非遗的传承,也有载体的开拓,每年的活动会有剪纸、泥塑、版画等非遗项目的线上线下的呈现,近几年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普法漫画、普法微视频、动漫微视频等主题制作也不断加入,青少年自编自导自演普法短视频,动漫短视频《上新啦!未保法!》从各视频中脱颖而出被推荐至宁波参与“三微”比赛并获评微动漫类三等奖。
三、实施效果
(一)有力推动了“八五”重点对象普法。青少年群体是“八五”普法规划的重点对象,本次活动作为深化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与抓手,在辖区内创造了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参与人数逾20万人,全面提高了青少年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二)深入推进了“八五”普法工作实践。相较于以往进校讲座、分发传单等简单宣传方式,此次活动注重创新,通过“赛、读、演、拍、文、书、画”七项子活动,全面调动了青少年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普法宣传中的作用。本次活动以“法治慈溪”微信平台为主要宣传和展示媒介,并依托《慈溪日报》、慈溪电视台、潮新闻等传统媒体进行跟踪报道及宣传,同时结合线下巡展比赛等,营造了良好法治氛围。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内容与形式创新,是提升法治宣传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传统普法方式往往形式单一,难以有效吸引青少年关注。七彩法治梦成功打破了这一局限,一是主题多元与载体丰富相结合,紧扣青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涵盖征文、绘画、剪纸、短视频、实践等多种形式,极大拓展了参与途径,满足了不同兴趣特长青少年的需求,使普法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既赋予法治宣传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又提升了普法的时代感和传播力。
(二)强化部门协同与社会联动,是扩大法治宣传教育覆盖面的基石。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一部门所能胜任。一是需要构建高效协同机制,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同时需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了普法阵地的延伸和知识面的拓展。
(三)注重实践体验与成果转化,是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性的核心。法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通过竞赛、展演、创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让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理解法律知识、感悟法治精神、提升法治素养,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探索”,显著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下一步,慈溪将进一步深化“七彩法治梦”普法教育品牌,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短板弱项,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创新项目模式、丰富品牌内涵,全力为全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法治的种植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