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近年来,鄞州区司法局云龙司法所始终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作为重点工作,针对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单一、实践体验欠缺、家校社协同不足等问题,精心打造“云法育苗”未成年人普法品牌,积极构建“学校教学—学生媒介—家长共学”的社会普法传导链,持续推动青少年犯罪预防、家校矛盾化解等基层治理创新工作。
二、创新做法
一是创新育人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法治新格局。为突破传统法治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创新实施“教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N个社区”的“1+1+N”法治育人机制。成立法治领导小组,整合司法所、派出所、交警中队、派出法庭等政法资源,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体系。推动成立法治教育家长社团,吸纳公安、交警、律师、法院、消防等专业背景家长30余名,形成法治教育多元合力。
二是开发分层课程,打造精准法治教育新体系。立足学生、教师和家长三大群体的不同法治需求,出版《佳佳楠楠学法记》法治丛书(2.0版),按对象分册设计,内容全面涵盖法治思维培养、基础法律常识、常见纠纷解决途径等多个维度。创新开发“学法记”理论课程与“校园说法”审判课等20余门法治实践课程,将法治教育元素系统性融入主题班会、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构建起全覆盖、立体化的法治课程体系。建立常态化意见征集与优化机制,采纳150余条反馈建议,持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是创设沉浸体验,建立常态法治实践新机制。将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建立“每日有法治体验、每周有模拟法庭、每月有普法评比、每年有法治月”的常态化运作机制。开展“小小交警”“小小法官”“网络警察”等职业体验活动,分年级、分类别开展40余场“小甲虫”模拟法庭实战演练,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等沉浸式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法、懂法、用法。
三、实施效果
一是学生法治素养显著提升。学生法治测试正确率从不足50%提高到70%以上,法律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增强。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法治观念和意识得到巩固,违法辨别与自我保护能力有效增强。学生成为家庭中的“小小法律明白人”,法治意识由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
二是教师法治教学能力增强。借助法治教研、课程备课与教学实践,教师的法治素养和专业化教学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系统培训及实战锻炼,成功培养出一支能独立开展法治课程的师资队伍,为法治教育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社会法治环境持续优化。以校园为原点辐射社会,在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引导规范行为方面取得成效。家校纠纷化解率上升40%,家校矛盾引发的信访案件保持零发生。构建的“1+1+N”法治解纷新模式,三年来成功调解纠纷11起,吸引7名受益群众加入志愿服务,形成“调解-受益-回馈”良性循环。
四、经验启示
一是体系化设计是法治教育有效推进的基础保障。通过构建“1+1+N”多元协同机制,整合政法单位与专业家长资源,实现了法治教育从“单兵作战”转向“多元共育”。
二是沉浸式体验是法治意识深入人心的关键路径。依托模拟法庭、职业体验等实践载体,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教学等方式,使抽象法律知识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具身体验,以实践赋能认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悟”,真正实现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精准化供给是提升法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则。根据不同对象需求开发分层课程、建立动态优化机制,持续增强内容针对性和教学适应性。
四是常态化运作是法治素养持续深化的根本支撑。通过建立“日周月年”常态化活动机制和“调解-受益-回馈”良性治理循环,项目实现了法治教育从运动式向常态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