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为大力推进全县法治乡村建设,打造具有宁海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农村治理新格局,在全县农村实施“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如何将“法律明白人”融入基层依法治理?如何发挥“法律明白人”在基层的作用?宁海县各乡镇(街道)根据自身特点,纷纷将“法律明白人”与人民调解队伍、“阳光义警”志愿者队伍、普法志愿者队伍等相结合,发挥“法律明白人”法治宣传、纠纷调解、民主协商等作用,充实基层法治力量,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摘要】吴昌铸同志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职责,积极参与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防止矛盾激化升级。他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善于针对不同类型的纠纷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自2011年开始已连续五年被聘为专职人民调解员。2013年度获全县“金牌调解员”称号,2015年获全县“农民读书致富之星”称号,2021年获“五好家庭”荣誉。
【关键词】法律明白人 矛盾纠纷调解 基层依法治理
主要事迹
一、九十老母无人理,赡养起纠纷。难念孝顺经,调解来摆平。越溪乡有一对普通夫妇,家住偏远山村,膝下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和三个女儿。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养大,儿子讨亲完娶,女儿相继出嫁。受农村传统观念影响,赡养父母是儿子的义务,兄弟二人各赡养一位老人。八年后父亲过世,老母亲又由小儿子赡养了18年。老母亲年近九十丧失了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也渐渐消退。子女为老母亲的赡养问题起了风波,老母亲被推到了“墙头”,村干部多次调解都无疾而终,在一次老母亲病后因医药费问题,两兄弟更是争得如同仇敌。吴昌铸同志听闻此事,冒着酷暑与村干部齐上阵,三次上门了解情况,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此案进行调解。老二的理由是,他单独赡养老娘18年,现在可以让老大赡养18年后再共同赡养。通过“法律明白人”的耐心说服,赡养父母不存在孝心超支的问题。通过情理法并用终于使两兄弟和解,让老母亲安度有限的风烛残年。
二、老屋墙脚边果树纠纷,邻里失和。越溪乡一村邻居俩为老屋墙脚边二株果树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箭弩拔张,村干部调解无果。一方到乡调解室要求调解,“法律明白人”通过了解情况,马上到现场进行察看,后找双方进行调解,对方坚决不同意。“法律明白人”吴昌铸引经据典,送给他一首古诗,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终于对方同意调解并移了二株果树,平息了这次邻里纷争。
三、山林权属和祖坟被挖,两村起纷争。越溪乡越溪村根据《宁波市殡葬管理办法》和县乡依法实施文明殡葬的工作会议精神,动工建造生态墓,两个相邻自然村为山林权属和祖坟被挖发生争执,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双方各据自理,一时难以决断。乡政府牵头两村多次协调未果。双方提供的山界依据模棱两可, 80年代清山界人员又大部分过世,健在的也模糊不清,“法律明白人”吴昌铸与两个自然村村干部、村民一道上山去现场寻找界山,终于在深山之中找到界石。但双方定不出哪一只界石为坐标。后经我们的调解,按照公序良俗判定山界,并把另一处两村争执了近10年的山界划清,终于使双方村民满意,村里的生态墓也有序进行,一场山林权属风波终于画上了满意的句号。
四、父亲有偏心,兄弟土地置换起纠纷。越溪乡应某圆、应某永系两兄弟,1994年两兄弟成家后其父就写下分家书,公平分配了产权,并写明桔地由父亲种植,等父亲年纪大了再两兄弟平分,但是由于小儿子生的是女儿,其父亲于是就将全部桔地给了大儿子,小儿子一家因而不满,请求乡调委会给予调解。受理纠纷后,“法律明白人”吴昌铸考虑到农村,特别是兄弟亲人之间的土地置换,采用普通口头约定的习惯做法,而且经手人由于时过境迁,有的已不在人世,事后印发纠纷,证据难以确认,双方各执一词,于是采取了“泻火”“寻根”“解怒”,再寻找平衡的调解方法,化解了兄弟间的矛盾。
多年来吴昌铸同志始终做到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力争给每个当事人一个公正公平的说法和交待。尽管没有高唱的赞歌,没有鲜花与掌声,没有冲锋陷阵的奋勇,也没有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但吴昌铸同志却在这样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执着,对百姓的热情,无悔奉献于基层工作,他的勤奋与努力,为越溪乡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创建和谐越溪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基层工作的艰苦磨练,他获得的不仅是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更加值得肯定的是,他获得了领导的高度认可,同事的尊重敬佩和百姓的真诚爱戴。我们从吴昌铸同志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扎根于基层三十载,却仍然不急不躁、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甘做百姓解忧人的“法律明白人”精神。
报送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