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于2003年在原临江村的基础上,依托临江小区成立的一个综合性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存在着居住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多元化,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等特点,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区的管理和发展。社区“一班人”认真收集和分析社区的管理情况,坚持党建引领,盘活社区资源,在民主法治社区创建和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社区治理体系,积极引导居民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风尚,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各项事务的蓬勃发展。
一、强化领导,宣传发动努力营造“三治融合”良好氛围
完善社区班子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加强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建设的同时,根据社区工作实际,建立了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副组长,网格长、物业工作人员、片区民警为组员的“三治融合”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抓好5个网格党支部前哨建设,强化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研究三治融合工作,制定方案强化工作推进。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临江社区三治融合工作方案》,《方案》递交居民代表大会通过,由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
分工明确,强化责任意识。将工作方案进行细化,成立各创建小组分工到人,根据相关创建标准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充分依靠社区党员、楼组长、网格员和微光志愿者各支队伍,做到事事有人做,工作有人抓,确保工作推进落到实处。
广泛宣传,强化人人参与。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文艺汇演、志愿者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三治融合”内容、方法和作用。利用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等载体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三治融合”氛围,做到人人参与、处处渗透,全民共享。
二、夯实基础,有序推进练就“三治融合”基本功
强化自治基础作用,提升社区内生动力。健全党支部、居委会按期换届选举制度,严格按照《选举法》,社区党支部采取了“两推直选”的方式,居委会选举实行差额选举和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举结果当场公布,充分体现了居民真实意愿。依法制定和完善社规民约和居民自治章程,并制作成宣传版面长期展示在法治长廊内,在居民中进行广泛宣传,方便居民了解、学习、守规。进一步建立健全和规范社区各项制度,尤其党务、居务、财务制度,在制度先行的情况下,努力抓好贯彻落实,保证“三民主四公开”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在办公楼广场设立标准的公开栏,作为向群众公开的主要阵地。对社区年度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及涉及群众利益的低保救助、财务收支、民主选举等重要内容,准时向居民全方位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此外,社区大力推行居民说事制度,建立居民说事点,对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民主协商、民主决议,使得垃圾分类、门禁系统重建、监控更新等事项取得了较好成效。认真执行民主评议制度和《小微权力清单》。严格实行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制度,年末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并由居民代表对社区工作者进行民主评议。同时,制作和印发《蛟川街道临江社区居务工作权力清单》,内含决策管理、民生服务、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等8大类、32个小项,约束居务权力,自觉接受居民监督,进一步推动了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开展。
强化法治保障作用,提升社区治理硬实力。坚持法律学习教育人。利用法制学校建立集中学习机制。社区两委会不断完善各项学习制度,经常开展各项政策、法规等的学习,切实提高班子成员的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工作素质。同时每年四次积极组织“两委”干部、每年两次组织居民代表参加学法活动。运用社区远程教育点开展法律学习,组织居民集中收看远程教育课件,利用法制学校定期开展学法活动,同时针对妇女、青少年、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利用宣传栏集中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开展“观看反邪教知识纪录片”“民间借贷知识讲座”“民警入户宣传防盗知识”等专业知识培训,使参训人员法律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社区图书室内专门开辟场所设立法制图书角,藏有法律图书300余册。同时,每月定期在“法制宣传栏”,张贴法制宣传资料,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坚持法治活动影响人。一是结合“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浙江法治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国际禁毒日”“5·29”计生协会日等大力开展主题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法律咨询、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宣传方式,将法制宣传教育落到实处。组织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网格长和社区法制宣传志愿者定期深入群众,普及法律知识。组建社区法治文艺团队,经常性地开展法治宣传文艺演出,营造社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法治理念。坚持法治文化熏陶人。我们根据社区的实际和群众对法治文化的需求,采取“小切口办实事”的方法,开展法治文化建设。一是利用社区办公楼前的广场和居民晚间娱乐活动的特点,建立一个“临江社区法治文化广场”、一个“临廊满目”法治长廊。在广场的周围建立法制宣传栏和法制宣传亭,定期张贴法制挂图和法律条文,例如宪法、五水共治等。二是发挥社区办公楼内的法制图书角、法制学校、社区警务室、社区调解室的作用,增加居民的学法渠道。
强化德治引领作用,提升社区治理软实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抓牢社区德治教育。结合社区亲子课堂、道德讲堂、网格党支部每月活动日等宣传阵地,邀请全国劳模为党员、居民开展道德讲座,进一步促进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评选最美临江人,树立身边好榜样活动。社区坚持每年评选“平安之星”“巾帼之星”“孝德之星”等最美临江人先进典范,制作成宣传版面,引导居民积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中,弘扬向善向美正能量。此外,社区成立了“映江红”党员服务团队、“银发护导”志愿服务团队、“微光”服务团队等多支公益组织,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近百次,居民受益的同时,更突显了德治的重要性。谱写社区邻里文化,共建文明和谐新风。每年11月为社区“邻里月”,开展趣味性的邻里运动会,通过游戏协作互动促进居民团结友善。以“十佳邻里”评选为平台,挖掘一批互助互爱、和谐邻里关系的好邻居典范,进一步推动社区德治建设发展。目前,社区已建有全国劳动模范冯闯工作室,发挥劳动模范表率作用,更好地实现德治目标。
三、搭建平台注重衔接,彰显“三治融合”治理功效
在坚持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引领的前提下,注重三者之间的融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目的,达到社区治理效果的最大化。在着力制度融合、组织融合、制度融合的基础上,针对社区的实际探索出“一群三评三落实”的社区“三治融合”治理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社区许多棘手问题。一是利用手机普及这一有利条件,组建“居民微信说事塔群”畅通居民说事渠道。塔群利用“一主多付”模式,由社区建立主群,各片区为付群,群群相联,并制定“说事群”公约,确保“说事群”正常运作。塔群由亮难题、提方案为主导,凡是事关社区事都可以说,坚持说事明理,社区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社区动态,做到有的放矢。二是由网格长和部分居民代表组成自治评议组,聘请社区法律顾问、社区民警、社区精通法律人士组成法律评判组,聘请社区德高望重、乡贤礼士组成道德评判组,各组有侧重点对说事塔群,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明辨是非,为社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三是社区由专人进行三落实。首先落实信息反馈,对评判结果和社区整改方案进行微信反馈,对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报送或求助。做到事事有回信,件件有着落。其次落实调解。充分利用社区调解组织对有纠纷的问题或不执行整改措施的专门进行劝说调解,讲明道理、落实整改。针对问题,制定“一对一”“一帮一”帮扶方案,直到问题解决为止。经过“一群三评三落实”有效地解决了社区许多棘手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居民楼楼道堆放杂物,车棚出租住人,门禁系统整改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解决楼道堆放杂物问题过程中,我们充分在塔群中进行讨论,居民积极参与,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三个评说组从消防法、物业法进行宣传,从道德伦理进行评说,拿出了具体整改方案,在塔群中及时反馈。小区绝大部分居民主动清理,对部分没有清理的居民进行逐门逐户进行劝说,使小区楼道杂物堆了又清,清了又堆的问题得到了根除,还居民安全整洁的生活环境。“三治融合”的社区治理模式让社区综合治理有了准头,让居民有了兴头,让工作有了劲头。目前社区讲文明的人多了,行陋习的人少了;矛盾就地化解的多了,激化上交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违法犯罪分子少了,充分彰显了三治融合的强大生命力,有力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社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文明社区”,“浙江省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 “浙江省档案管理规范社区”“宁波市文明社区”“宁波市和谐社区”,“宁波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宁波市体育设施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治融合”是社区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按照上级的要求,结合本社区的实际,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抓手,以德治为导向,达到善治的目标,持续、深入开展“三治融合”建设各项工作,不断推进社区建设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