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前一刻钟,短暂而急促的短信铃声响起,昏昏欲睡的北京市民郭先生看了一眼手机,短信通知:“您尾号为某某的卡由银联转出4750元,余额0元。”近期没用这张卡主动消费过,郭先生惊出一身冷汗,显然他的卡被盗刷了。报警后,警方告知这类案件大多与移动支付带来的个人信息安全隐患有关。
近期,不少银行卡在手账户被盗刷、苹果手机用户账户遭窃取盗用等问题频发,再度引发了人们对于移动便捷支付安全性的担忧。移动支付安全问题频发原因为何?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卡在手密码没丢,钱却“来去自由”
“银行卡一直在我钱包里,平时在提款机取钱时都会注意周围,确保密码不被别人获取。”想不明白钱为何不翼而飞的郭先生随即拨打银行客服被告知,这笔转账经过卡主本人授权,具体转账原因和去向需要查问银联。
“我打通银联客服,同样被回复这笔转账已获得我‘本人’授权,银联仅是代付转出到下一级支付机构。”郭先生说,经过多达数十次的电话查询和多日的等待后,他被告知,这笔钱被先后从北京转向山东青岛等地多家支付公司,最后被汇入上海一家航空旅行社账户。有人竟然在郭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他的银行卡为陌生人购买了机票。
相比于郭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资金安全问题,还有一些人的钱是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被转走,却让人充满困惑。吉林长春市一位银联卡用户告诉记者,他在去缴纳一项生活费用时,收费人员拿起他的银行卡靠近了POS机就直接把钱刷走了,不需要密码也不需要签字,这令他非常诧异。
询问银行客服得知,他这张卡片已在默认情况下被开通小额免密免签业务。“默认开通免密虽然方便消费,却感觉自己蒙在鼓里,万一像网上说的卡遗失后被恶意盗刷,真是太危险了。”这位长春市民说。
都是“便捷”惹的祸?
近期,利用手机“免密支付”的漏洞,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不少苹果手机用户账户被盗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围绕手机“免密支付”产生的纠纷和诈骗等问题日趋高发。
如今,网民在登录某些视频、购物网站等平台时,经常会被推送各类广告,想得到优惠将签署默认开通“免密支付”“自动续费”等功能,网民一不留神就会被“授权”“自动续费”。同时,不少不法分子利用钓鱼网站或诈骗短信链接,诱导群众点击,获取“免密”授权后通过免密支付绕过密码将资金转走。
目前,专家归纳移动支付问题主要在于用户平台注册时绑定银行卡或账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予平台“授权”;其次,不少网民在多个平台上默认开通了“免密支付”,被不法分子利用绕过密码、指纹等安全验证手段将钱转走。
据工信部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0月,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超过8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全球之首。移动支付给国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便捷快速的移动网络支付方式是未来大势所趋,但目前快捷型支付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怎样更好地保障用户隐私、优化安全系数等,同时还应有兜底方案,完善补偿机制。